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范文(精选3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篇1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尾。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使这样的故事成为永恒?看完了这个记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名字。央视《河西走廊》记录片,以史诗般的表现形式,再现了两千年以来,河西走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发展演变史。我惊叹于编剧的巧妙构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也感叹于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河西走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①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张骞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气,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变气节,终于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册。他是河西走廊的开辟者,他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将中国和中亚的一些国家联系起来,河西走廊的故事,也从这里,满满的开始。

  ② 还记那个叱咤疆场,横扫千军的骠骑将军吗?还记的他为汉朝,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的杰出贡献吗?他是霍去病,一代军师奇才。在那个匈奴肆虐的时代,他以少胜多,出奇制胜,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勋。是他,真正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 常惠,西汉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经多次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他违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经杀死汉朝使者的一个国家(地区),扬我大汉尊严。

  ④ 中原战火纷飞的岁月,河西走廊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保存站。郭瑀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大儒,他的学生刘昞后来成为了河西士林领袖。河西走廊为战火中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传承的载体,为战乱之后儒学的复兴奠定了了希望。

  ⑤ 鸠摩罗什,曾经被软禁17年,命运之神眷顾他,最后被救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是一个外国人。正是他,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⑥ 敦煌翟氏家族,他们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被称为敦煌壁画艺术的极品。飞天的形象,美轮美奂,拥有很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最早认识这个是从认识樊诗锦开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馆馆长,有机会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能力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来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说故事太多,简略的笔触似乎更加合适,在这里,隋炀帝举行了盛大的万国集会,阔端(元朝河西地区领袖)和萨班(藏族领袖)通过会谈实现了蒙古帝国对西藏的管辖;在这里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最后遗憾的一病不起;在这里,明长城一直从嘉峪关延伸到了山海关,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慢慢开始;在这里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在这里;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现了石油、镍矿等宝贵的资源……

  这里是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

  再次重复片尾的那句话,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河西走廊加油,中国加油。

《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篇2

  在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每周都会组织在球场上看银幕电影,每一次都要写观后感,几乎都是糊弄着就过了。

  这一次看《河西走廊》记录片想总结一下自己的观后感以及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盲点,虽然每次写完就忘,但不妨碍我为自己有一刻钟的记忆进行总结。

  第一集《使者》主要是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以及经过。首要原因是由于当时俘虏的匈奴简在审讯下暴露出来匈奴的国王冒顿单于与大月氏结仇,刘彻为了对抗匈奴要与大月氏结盟联合对抗匈奴,收服匈奴。为寻找大月氏决定征集史臣出使西域。其次是长期受匈奴的压制。汉高祖时期的和亲政策向匈奴每年进贡,五代帝皇的屈辱,越发嚣张的匈奴势力逐渐增大造成刘彻的恐惧。

  回到河西走廊的开端,导演从地理位置上开始普及河西走廊的由来,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甘肃省形犹如“如意”,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形如走廊而命名。河西走廊由于数亿年前的地壳裂变,欧亚板块的地壳运动震裂而形成,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祁连:意指天)。

  在公园前141年,年仅16岁的刘邦重孙刘彻登基,为汉武帝。为了对抗收服匈奴,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三年杳无音讯后,决定正面抗击匈奴,为此他做出了一些改革,削藩巩固中央政权、训练士兵、封年轻军官卫青、公孙敖为大将军率领士兵突击匈奴,第一次的“马邑之谋”因被泄露而终止,想法的落实终是靠行动,三思而后行的汉武帝不畏对手的强劲为后续的每一次抗击匈奴埋下了伏笔。之后在一次“龙城之战”中卫青取得了第一次抗击匈奴的胜利之战,为之后收服匈奴奠定了基础。

  再往下看,张骞在公元前137年出使西域,那时的张骞27岁,在寻找大月氏的途中被两次俘虏,第一次被俘虏的9年里娶了匈奴的妻子,收集西域的地理信息匈奴部落的作战特点。在谋划了很久之后在一次外出捕猎中逃走后往西南寻找大月氏,大月氏无意结盟,一年多后返长安途中被匈奴人第二次俘虏。第二次逃走是匈奴的国王单于去世,这一次带着随从堂巴邑与匈奴妻子返长安,这一次历经13年的时间,张骞带着西域的地图、各式种子以及西域的经历回到了长安。在这一段里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两次被捕,匈奴的国王都没有将张骞杀害呢?我不禁在猜想是不是在那个公园前的年代里两边互不流通的信息,单于除了为了得到汉王朝的信息以及张骞为人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在外姓人当中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以证明自己的王朝呢?这里我还带着一些疑问。看到张骞回到自己国家完成自己的使命,被封“博望侯”的张骞继续为卫青出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大概孙子兵法中很重要的一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这里为止我对《河西走廊》的使者有了初步认识,使者是不畏艰难险阻,为了使命是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张骞的使命完成的进度条在这一集中是百分之百,历史中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他的出使被称作“凿空”意指开通道路。

  在漫长的凿空里,因为这一次出使,让中原与西域开通了一个新的视野,也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第一集就让我补充了很多历史知识,我走过大漠但我不认识大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这部记录片让我重新拾起历史的认知。来历的来与经历在时代人物中翻转,我继续看下一集《通道》。

《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篇3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范文(精选3篇)

http://m.gpsvo.com/zuowen/260453/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观后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