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报告
文化旅游简称为文旅,定义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
文旅产业工作汇报材料3篇
文化旅游简称为文旅,定义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文旅产业工作汇报材料3篇,欢迎品鉴!

第1篇: 文旅产业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市在立足和突出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持续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推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文化旅游产业上,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辐射力强的大项目,挖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总投资100亿元的安化黑茶小镇是茶旅文三位一体的大型开发项目,项目以资江为轴,涵盖东坪水电站至株溪口水电站之间的资江水域及沿江两岸地域,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整合厚重的“安化黑茶”文化资源和“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包括“一江四区,十里画廊”,分为健康养生、创新融合、历史文化和商业服务4大区域。目前黑茶小镇已实施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近60亿元,逐渐发展成一个茶产业链完整、文化体验独特、茶旅文康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今年该项目与益阳明清古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道,被纳入2022年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益阳,利用项目推动,立足自身禀赋特色推动产业发展的实例比比皆是。沅江市做足水文章,持续在“红色、绿色、古色、特色”上下功夫,重点打造中小微景点,做到露水、显水、亮水、美水、活水,实现了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桃江县抢抓政策机遇和“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的市场机遇,推动桃江竹笋、竹材、竹旅三个产业链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资阳区结合域内的绿色、红色、古色文化资源,通过项目运作和精心策划,推出益阳古城之旅、南洞庭乡村度假之旅等5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成功掀起一股乡村游、近郊游“打卡”热潮……

  项目为王的理念和举措,有力促进了益阳文化与旅游的激情碰撞和深度融合,带来了文旅产业的万千新气象。

  印象广场、塅上田园、清溪荷塘、映山红花谷……众多文旅景点陆续登场后,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每年吸引超过60万游客来参观。今年7月底中国作家协会在这里举办的系列活动,让清溪村刮起了一股文学创作的飓风,“山乡巨变第一村”“中国文学第一村”更是让清溪村的知名度、美誉度享誉中外。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紧扣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目标,突出核心品牌建设,致力将文化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全域旅游体系,近年来,我市精心打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文化活动和产业品牌,在品牌的带动下,益阳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推进山乡巨变清溪景区创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意木国景区、安化云台山风景区成功创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益阳奥林匹克公园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鱼形湖体育小镇被纳入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湖南洞庭之心体育旅游线路入选2019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兰溪双桡龙舟获评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青松玉翠”松花皮蛋荣获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亚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2021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安化云台山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获评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兰溪镇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桃花江竹玩”“‘茶子花开’便携式旅行茶具”荣获2022湖南文旅产业博览会金奖……

  为打响“益山益水·益美益阳”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各县(区、市)委书记担任家乡旅游推荐官,集中推介当地文旅资源;开展2022年文旅促消费十大专项行动,成功举办2022湖南文旅消费季、2022年益阳市春(夏、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2022年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主场活动暨第三届益阳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全方位、多渠道精准宣传推介益阳文旅产品,“益山益水·益美益阳”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如今的益阳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文旅融合正为益阳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2篇: 文旅产业工作汇报材料

  近几年,我市依托绿色生态、历史遗存、民俗风情、红色文化、户外运动五大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步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旅游体育基本情况及现状。

  我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要以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构成主体,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50个,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就达109个,占总数的72.6%,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单体41个,另外还有大量的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呈现出数量众多、部分品质较高、人文积淀深厚和开发潜力巨大等鲜明特征。近年来在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特别是今年机构改革以来,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文化旅游体育工作汇报,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部署文化旅游体育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体育资源优势,编制了《市文化发展规划(—2030)》《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明确了我市文化旅游体育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功能分区、主题定位和具体举措。

  (二)文化旅游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启动六尺巷历史文化片区恢复与修缮项目,新建了中国文化博物馆,正在建设体育中心二期,相继修缮文庙、文和园、凤义兴商号、姚莹故居等文保单位,对龙眠山景区风情景观道、文脉风景道和嬉子湖水乡风景道进行提升,整修多条户外运动道,建设了大龙井攀岩点、嬉子湖水上摩托艇训练中心、蟠龙湾垂钓中心等。将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纳入了《市扶持产业发展1+3+8政策体系》,从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置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加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和软硬件建设。

  (三)文化旅游体育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反映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大型专题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篇”在央视播出,歌曲《六尺巷》荣登春晚舞台,编纂出版《历史文化丛书》,完成国家清史工程文献整理项目《派名家文集》,编纂完成《派大辞典》,相继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暨名人名家书画展”“健康”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站赛、“百佳摄影点推荐”等活动;赴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武汉和周边城市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文化旅游体育推介,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短板和问题。

  (一)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文化资源与旅游、体育产业连接不够紧密,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包装印刷、白玉小件、铜质工艺品产业等方面,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成熟的产业体系。文化旅游体育产品开发水平较低,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少,旅游的兴趣和重游率不高。

  (二)文化资源开发难度大。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资源地面遗存丰富,但大都有说头,没看头,更没有赚头,开发利用难,很难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部分重点项目投资额度大,后续投入资金不足,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影响。更多的文化资源尚未完全得到开发、展示和利用,需深入研究。

  (三)文化旅游体育专业人才匮乏。文化旅游体育管理部门和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特别缺少既懂旅游经济、体育经济,又懂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的复合型人才,缺少优秀的营销人才和有市场头脑的管理人才,策划、开发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我市的文化旅游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硬件不足、软件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如文化馆、图书馆、剧场、影院、体育场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已落伍于时代,重点景区(景点)的道路、标识系统、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三、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协调机构,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体育观念,共同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市财政对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的投入,对文化旅游体育规划编制、重点文化旅游体育项目、旅游宣传营销、体育品牌打造、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举办、文艺作品创作等予以扶持,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文化旅游体育项目用地,对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予以税收扶持,确保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三)打造精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紧抓合肥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契机,扎实推进中国文化博物馆、三街一巷、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二期、嬉子湖水上摩托艇训练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文化体育场馆、旅游公厕和游客集散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和饮食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乡村文化特色,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较强的乡村旅游及户外体验项目,推进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增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宣传,提升美誉度。围绕“礼让、文名天下”的主题形象定位,围绕派文化、和文化、隐逸文化和黄梅戏文化,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推介,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演艺、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扩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吸引更多游客走进。

第3篇: 文旅产业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坚持助推文旅产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十佳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县、中国候鸟旅养小城、中国艺术装饰之乡、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一系列殊荣,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创建有国家级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7个、省级以上重点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点、旅游示范区、风情小镇、旅游度假区20个;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2个、市县级30个;拥有省级文保单位6个,市县级文保单位12个。2016—2020年,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年均增幅超20%。今年上半年,旅游接待41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4%。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夯实文旅产业基础,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县乡村场馆功能完善。文化广场等大型广场,文化大舞台、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均衡分布在县城各区域。新建和改扩建19个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为一体的乡镇文化综合楼。积极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基层站点19个和基层服务点183个;累计为183个村级农家书屋配送图书30多万册。二是文化服务惠及全民。年均完成送戏下乡300余场、送电影下乡3000余场、乡镇自办活动400余场。三是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以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为“总站台”,成立旅游船务公司,构建通达庐山西海各景点的“水上公交”,常态配备直升机实现10分钟通达所有景区。打造幕阜风情、九岭风光2条景观廊道,环湖32公里骑行绿道、17公里慢行步道。建成县城、乡村、景点、交通主干道多级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咨询服务和导览系统全域覆盖。新建、改建A级旅游厕所98座,实行“编号、挂牌、专人”规范管理。

  2、强化文旅产业支撑,大力推进文旅经济发展。坚持效益为王理念,培植各类文旅经济增长点。一是文旅项目。年均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2016年至今,整合各部门涉旅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20多亿元投入旅游产业,精心建设长水、欢乐湾、鲁溪洞、西海湾、“遇见**”、“桥中桥”等30多个文旅项目,其中,“遇见**”项目为九江市唯一大型户外水上演艺项目,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视觉盛宴中感受山水**的独特魅力,深受游客喜爱;“桥中桥”项目利用36个桥墩立面绘画全方位展示**的乡土文化和风俗民情,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长廊,成为游客必到“网红”打卡点;二是文创产品。发挥好鳌鱼文创街集群效应,鼓励、引导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发设计出山水**创意书本灯、牛转乾坤旅行茶具等12种文创产品,进一步壮大我县文创产品库目;三是民宿经济。乡办旅游公司,精心包装并对外进行招商推介,吸引大批企业家和乡村能人下乡创业,着重聚焦连锁品牌,成功引进“天天惦记”等一批具有先进经验和理念的全国连锁民宿品牌;悦山居、林云山居、桐林山宿、北湾人家等一批精品民宿在市场上渐成品牌并荣获首届“九江市十佳最美民宿”。

  3、增添文旅产业活力,积极举办文旅特色活动。秉持以文促旅、以节兴旅理念举办各类活动。一是节庆活动。共举办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半程马拉松、美食节、花朝节、等旅游节庆活动25次;二是文化活动。组织举办迎新春晚会、旅游摄影大赛、广场舞大赛、涌翠亭记800周年纪念活动等文化活动30次;三是高雅艺术。**剧院在县一级率先加入全省剧场联盟。自2019年来,先后上演芭蕾舞剧、音乐会、舞台剧、皮影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质量演出共计33场,进一步活跃了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端文化大餐。

  二、下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紧盯建设全国旅居时代最佳目的地战略目标,打造“新型旅游城市”,力促全县文旅产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县文化旅游新增投资总量达到100亿元以上,招引文旅项目数量达30个,其中亿元以上10个;新建文化场馆数量20个,非遗保护名录入选数翻番。2021年,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1.加强品牌创建力度。进一步完善提升现有景区景点景观质量,启动西海湾创建5A级景区,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结合乡村振兴,推进“品牌清零”行动,打造文化旅游带,实现县域内各乡镇A级旅游品牌创建覆盖率达80%以上。力争成功创建一批星级酒店、民宿、旅行社。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依托现有文化场馆资源,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启动未来科技图书馆项目、红色文化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围绕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打造文艺精品,举办主题活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开辟1-2条以上红色旅游线路;完成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完善全域导视导览系统;落实旅游先行赔付办法,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3.加快项目建设进度。2021年共安排文旅重点项目28个,其中新建10个、续建18个,年度总投资28.72亿元,大力推进欢乐湾小镇、华夏度假区、九岭云栖康养小镇等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打造宋店线旅游廊道。开发西海燕至柳山水上观光游览线路。精心建设东山民宿、橡子树、觅静鲁栖、归隐小镇等一批民宿项目。促进天德房车、金色家园、黄龙源等一批新签约项目开工建设。

  4.扩大宣传营销影响。积极培育本土网红、媒体达人,以带货体验、户外真人秀、影视综艺节目等方式开展宣传营销。建立辐射全国的旅游市场,推动与旅行社、旅游网站沟通合作,持续推进“南融北接西拓东进”营销战略,巩固以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大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重点市场,开拓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新兴市场。

文旅产业工作汇报材料3篇

http://m.gpsvo.com/fanwen/308516/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总结报告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