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知识
创新理论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手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释资本
理论结合实际不够深入范文(通用3篇)
创新理论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手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周期的理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理论结合实际不够深入范文(通用3篇),欢迎品鉴!

理论结合实际不够深入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以下简称《纲要》),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充分反映了这一重要思想的最新发展。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主题教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研读《纲要》,有助于从科学体系上深入理解、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举一纲而万目张。

  在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形成完善科学体系

  科学理论的发展,是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体现为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于实践、植根于历史,在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在创造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理论的逻辑,展现为科学的体系。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本的是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新时代中国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时代社会变革的每一步重大进展,都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中凝练为思想的结晶;新时代实践创新的每一个重大成果,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重要位置。《纲要》既是新时代10年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一面镜子,也蕴含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图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接续提出中,逐步形成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既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的回答,又有根据新的实践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等各方面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进程中,思想成果越来越丰富,呈现出由深深的树根、茁壮的树干、繁盛的树枝、茂密的树叶组成的科学体系有机整体。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重要成果,在《纲要》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没有止境,科学体系也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进程中更加丰富完善。《纲要》在201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充分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最新成果,在章节设计上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近几年的重要成就。比如,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纲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用较大篇幅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等,显示出科学体系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把全面学习主要内容和整体把握科学体系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既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又要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把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统一起来理解把握,在掌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科学体系,在把握科学体系的层面上掌握主要内容。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包括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这些主要内容,内在贯通、紧密联系,本身就具有整体性、体系性。对这些主要内容,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纲要》在呈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主要内容时,根据这些主要内容的内在逻辑,将其统一纳入体现科学体系的各个章节之中,使之构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系统性思想。这些主要内容,在全书中融为一体。比如,第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关于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既体现“十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也体现“十四个坚持”的第一个坚持,还是对“十三个方面成就”第一个方面成就的概括。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围绕回答重大问题中发展起来并构成科学体系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要求,结合新的实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正是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纲要》的各章节,既有对各个重大时代课题的集中回答,又有从不同领域和方面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解读。比如,从第九章到第十三章,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分别具体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使得这一科学体系的各个部分都贯穿着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

  “学习纲要”这一名称和定位,表明其是对科学体系的重要认识成果,力图描述体系之纲、体系之要。《纲要》分为导论、十九章主体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论从总体上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结语对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提出重要要求,十九章内容则反映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框架。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根本方向、目标任务、根本立场,明确了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五章至第八章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根本动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证,明确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科学体系中的支柱地位;第九章至第十三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领域;第十四章至第十八章阐述了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国外交、新的伟大斗争,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第十九章阐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解科学体系的“总钥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总钥匙”,就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之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的“六个必须坚持”。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

  《纲要》设专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六个必须坚持”作出全面深入解读。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自信自立,强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守正创新,强调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善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系统观念,强调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胸怀天下,强调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科学体系的全部内容之中,是理解和把握科学体系的“总钥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充分认识“六个必须坚持”对于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引领性基础性作用。

理论结合实际不够深入2

  摘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这90年,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根据时代和党的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创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亊,她以一个全新的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这就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本身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牺牲了三千五百万同胞,这是用血的代价而换来的。只有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取得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党的七大确立思想,到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再到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充满信心。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光辉的90年,在90年的征程中,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靠着一种执着和信念,靠着真理的力量,靠着科学理论引领,靠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具有成功地改造社会的功能,即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党90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已成为全党的共识。1945年党的七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程》,确立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探索和实践,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成果。在思想指引下,经过浴血奋战,了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亊业,在探索中我们走了弯路,经历了曲折。从总体来说,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确立、巩固和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冷静思考,及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失败教训,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新概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及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这是我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自觉学习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走向,在新世纪,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指导思想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而深刻地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第一要务,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实行有重点的发展,实行以人为本的发展,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成果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理论结合实际不够深入3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1、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

  2、思想对中国的作用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数十年的革命实践证明,有思想的指引,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早在2000年5月14日,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对于推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进而引导实现新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志的深刻论述,既是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理论结合实际不够深入范文(通用3篇)

http://m.gpsvo.com/fanwen/309787/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文秘知识 
热点推荐